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联合国审议中国人权状况:公民的重大作用

2013年10月22日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中国代表团今天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各会员国对中国进行第二次普遍定期审议的最后发言时这样说,称:“中国的人权状况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中国人民。”

必须指出,中国代表团的发言把“中国人民”与中国政府混为一谈,有意把人们的注意力从举世关切的现实转移开:受人权状况影响最直接的中国民众正在越来越坚定地维护受到中国法律和国际准则所保护的权利。权利意识的增长推动着公民的行动。但是,像曹顺利这样发出要求获得有关参与中国向联合国报告人权状况信息的声音,依然遭到当局的打压、骚扰和威胁。

今年,中国政府对维权人士严厉频繁的的打压,就是当局面对中国正在成长壮大的公民行动所作出的回应。当局这种不断升级的打压,现在已经扩大到针对那些要求更大透明度和向政府问责的温和的声音。民间的声音和公民的行动,对于促进法治进步、有效解决中国面临的多方面的人权挑战至关重要。

今年4月,刘萍、魏忠平、李思华被当局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刑事拘留,之前他们不过上街举牌,要求官员公示财产。8月,当局对著名广州维权人士郭飞雄刑事拘留。2013年3月,郭飞雄曾组织了一次要求政府批准《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请愿活动。北京警方还正式拘留了温和的新公民运动主要倡导人许志永。新公民运动推动公民行使自己的权利和的责任。9月,维权人士曹顺利因寻求更大的透明度,以公民的身份参与政府接受联合国普遍定期审议的准备过程而被“失踪”。10月21日,中国接受普遍定期审议前一天,当局宣布正式逮捕新公民运动主要支持者、民营企业家王公权,涉嫌的罪名是“聚众扰乱公共秩序”。

中国外交部特使、代表团团长吴海龙在结束发言中回应对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批评时说:“对于因误解和偏见而表达的意见,我们感到遗憾。”他还说:“我们更希望有关国家能更加客观、全面、公正地评判中国的人权状况。”

随着联合国普遍定期审议的继续进行,中国不仅必须对联合国会员国的建议、更要对自己的人民对中国人权状况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估作出回应。

 

普遍定期审议

普遍定期审议( UPR )是以会员国审查和对话为基础的机制,根据这一机制,每4年半由其它会员国对每个联合国会员国的人权状况进行一次审查。普遍定期审议由在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主持进行,基于三个官方文件:由会员国提交的一份国家报告,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公室编纂的联合国信息汇编,以及一个由非政府组织和其它利益相关方递交的报告的概要,这一概要也由人权高专办准备。受审查国家可以接受或拒绝其它国家在互动对话中提出的建议。会员国预计会落实他们接受的建议,并在随后的审查周期里报告取得的进展。联合国鼓励各国政府在其准备国家报告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在其落实审查中提出的建议及监督进展的过程中,广泛咨询公众和民间社会的意见。

近年来,中国公民公开要求中国政府在准备国际人权报告时应透明和问责,其中包括起草普遍定期审议的报告

 

与了解更多有关上述维权人士的消息,请参阅:

 

与了解更多有关联合国普遍定期审议的消息,请参阅:

2013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