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刘愚er:翟明磊:中国成年人的希望工程(图)

2019年02月28日

中国人文化低,素质差,国民性低劣,
不能在公共空间良好行为,
其实是一个弥天大谎。
中国人缺少的只是在生活中不断地练习。
只要通过练习,大爷大妈们也能做的很好。

罗规学堂

为自由夯实基础·为未来建造希望


▲翟明磊老师

01.
罗伯特钱包里的纸条

1876年,美国准将亨利·罗伯特(Henry Robert)出版了《罗伯特议事规则》,一本规范会议议程细节、让人们能够更高效、更民主开会的书。

罗伯特所生活的时代,人们进行公共讨论可没有今天这么文明。翟明磊老师在直播一开始,就给大家展示了一张英国参议院的图。在列席的前方,有两条很明显的红线。翟老师解释说,当时的议员们一言不合就拔剑相向,而这个红线的距离,可以保证双方的剑不会伤到彼此。


▲英国参议院(翟明磊老师供图)

罗伯特还是一个年轻人时,主持了他人生中第一场会议,结果特别失败。那时他年仅26岁,在教会组织了一场关于废奴问题的讨论。当时南北战争正打得激烈,人们对于废奴问题长期争执不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这次会议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争吵。


▲年轻时的罗伯特

罗伯特很好奇,人们为什么会吵架?

直播中,翟明磊老师分析了罗伯特对于人性的思考。他指出,争吵来自于人类特质中的缺陷。我们总想要说服别人,希望对方听从己方,因为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在这个劝服的过程中,行动最终肯定了态度,越说越觉得自己的观点无比正确,对方的理论则全是错误。

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是一种长期自我认知失调的结果。翟明磊老师说:

「我们不是自己骗自己,而是在错误的境界不自觉。」

看来,自觉错误是不大能够了,那么通过他律的手段来避免错误及错误的循环是不是可行的呢?

于是,罗伯特开始探寻如何通过既定的规则来阻止人们在开会过程中吵架,从而达到开会的目的。

翟明磊老师讲到,罗伯特把自己的想法抄写在纸上放进钱包,每次遇到开会陷入僵局,就拿出来看看,并不断完善和修改自己的想法。

翟明磊老师很生动地形容了罗伯特的一系列工作:

  「他把这个研究就当作一场战争,把人的争论本性当作了敌人。」

罗伯特如何打赢了这场战争,是翟明磊老师本次直播的重点。最初这个钱包纸条涉及的细则并不多,主要还是为了避免人们吵架,翟明磊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这么几个关键要点。

第一条,「每个人就同样的议题发言不超过两次,每次两分钟,正反轮流」。翟明磊老师认为这一条规则是很高明的,就达到了既给了每个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权利,又规定每个人必须履行给予其他人同等表达机会的义务。

同时,这样互相轮流的发言,也给了说话人充分的缓冲和调整时间,既能够更好地组织语言,整合论点;也能够调节情绪,不至于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愤怒,从而最终提高开会的效率。

第二条,「主持人只主持,不得就问题发言,不总结双发观点,不判断对错」。罗伯特对主持人的要求非常严格。在议事规则中,主持人扮演的角色就像铁轨上的扳道工,TA必须根据火车的时刻表来引导火车如何转向。但是TA不能干预火车的时刻表,否则就乱套了。也就是说,在讨论中,主持人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能够引导与会者按照会议流程对核心问题进行讨论。而且在整个会议过程中,必须严守中立,不能有失偏颇。

第三条,「大家在发表观点时,只能对着主持人,不许互相打断」。这就避免了「瞅啥瞅」「瞅你咋地」这样完全无意义的冲突。

第四条,「无动议不开会」。动议就是制定了讨论目标,这样既避免了偏题之后漫无目的地讨论,同时,大家有了共同的努力方向,也大大降低了吵架的概率。

第五条,「绝对不允许人身攻击」。也就是说,不能针对对方的人性缺点进行辩论,一方面这也算是跑题;另一方面,翟明磊老师解释说,这一条就是「不能以道德的名义质疑对方的动机」。因为动机不能证实,谁都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并不能完全了解对方心里真实的想法。所以质疑动机很容易就转变成「诛心」,那能不吵起来吗。

第六条,「在充分讨论完以后,想说的人就自己的态度说了两遍,那就表决,票数过半则通过决议」。罗伯特并非只是一个程式控,他撰写这些规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会议按照主题,能够得出一个结果。而且,如果一件事情没完没了,与会者势必就会陷入烦躁的情绪,从而再次陷入争吵的恶性循环。如果是这样,罗伯特一开始所做的所有努力就都白费了。

罗伯特的钱包纸条就是他后来议事规则的雏形,他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修订细节。最终形成了今天修订了11版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形成了一本厚厚的大部头,事无巨细探讨了如何开会。《罗伯特议事规则》之所以仍能够流传至今,就在于它真的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罗伯特议事规则》(第十一版)

作者:(美)亨利·罗伯特
译者:袁天鹏 孙涤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将这本书和这个人奉为神明,翟明磊老师提醒我们:

「百年以前的罗伯特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我们不应该高高地去仰视他,而是把他同样放到一个公民教员或者是一个公民实践者的地位上,去看待他,理解他,这样我们对『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理解,就会深入下去,也会更容易打动别人。」

也正因为《罗伯特议事规则》便于理解和总结,南塘村的议事实践才得以开展。

02.
「萝卜白菜」开大会

像罗伯特一样,翟明磊老师和他的同事们参与南塘村实验,分析了南塘村以前会议难以进行下去的原因。

第一个问题就是「跑题」。任何讨论,跑题都是老大难。尤其对于农村里的老人家来说,一个掌故往往就可以讲一天。这也是为什么罗伯特要求主持人存在的缘故,主持人必须掌控整场会议的节奏。

但是,问题又来了,由谁来当主持人呢?

在村民们的眼里,主持人就相当于领导。开会时,大家听领导一个人呱唧呱唧地讲,然后鼓掌,需要决议的事情就莫名其妙地敲定了,这就造成了「一言堂」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罗伯特议事规则」要求主持人必须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在这个基础上来说,谁都能当主持人,并不一定是群体中某个特别有权威的人。

有了主持人,也定下了主题,接下来就又回到了开会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避免吵架。翟明磊老师在直播中说,南塘村的村民们是比较文明的,当出现争执和冲突时,他们最多摔门而去,但是不会上演全武行。

罗伯特议事规则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均衡」,让每个参会者都有平等发言的机会、辩论的机会以及表决的机会,在这个基础上,既然大家都一样,那么吵架的一个首要基础就不存在了。

其次,村民们开会有时最容易遇到互相谩骂。他们会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就是「你人有问题,你说的话就有问题」。这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通过道德指控来质疑对方立论的动机。解决方法也很简单,紧扣主题,「对事不对人」就行了

翟明磊老师在直播中,把南塘村的这段实践经历说的非常轻松有趣。但是,他们能够把厚厚的《罗伯特议事规则》最后化约为13条原则,而且还让村民们吸收了,其实非常不容易。


▲「罗伯特议事规则」顺口溜全文(翟明磊老师供图)
明磊老师编写的「罗伯特议事规则」顺口溜,被一个关中艺术合作社的村子村印在了筷筒上。翟明磊老师特别开心,他觉得自己干了件特别接地气的事。他回忆说,当时在南塘村培训现场编出这农民看得懂的顺囗溜之后,十几分钟后农民大姐们竟拿着快板唱起来了。

在翟明磊老师看来,南塘村的实践活动,是他公民教育之路上的里程碑,也让他认识到了在中国实行公民教育的可行性。

「明白」在10月份的时候,曾经邀请到C计划的主创蓝方和叶明欣两位老师为我们讲解「如何在公共空间说理」。

在直播中,蓝方老师曾说,今天确实有很多客观的条件阻碍我们在公共空间的行为无法从实然状态进步到应然状态。但是只要有更多的人加入公共教育的行列,那么我们就有机会改变国人的公共行为。

化用翟明磊老师在《「萝卜白菜」规则在南塘》中所说的话,「中国人文化低,素质差,国民性低劣,不能在公共空间良好行为,其实是一个弥天大谎」。中国人缺少的只是在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只要通过练习,大爷大妈们也能做的很好。

正如翟明磊老师所说的: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中国成年人的一个希望工程。」

03.
公民教员翟明磊老师

翟明磊老师曾经是国内顶尖的调查记者,后来成为了一位公民教育的践行者。这次关于「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直播,也是翟老师实现他理想的过程,他希望学友们能够理解议事规则,同时也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实践议事规则。

在直播前,翟明磊老师给我们发了几幅他画着玩的画,还手绘了书签,回馈各位学友。


▲翟明磊老师手绘书签




▲翟明磊老师的画三幅

这次直播一开始环境音很嘈杂,还隐隐有音乐声传出。翟明磊老师为了保证音频质量,不得不跑到室外进行直播。12月的晚上,就算在上海,也冻得够呛。学友们都很关心老师,纷纷表示,环境嘈杂就把声音开大,可不能吧老师冻坏了。

最后,老师找到了室内一处安静所在,为学友们完成了两个多小时的直播,还回答了很多学友们的提问。

当问到未来的计划时,翟老师说,从记者,到公益人,再到民俗文化保护者,他很幸运地经历了「真善美」的整个过程。在这过程中,他也从曾经的青涩莽撞,蜕变成了今天的温和稳重。他希望自己能够像李慎之先生一样,做一个普通的「公民教员」,将人类最优良的理念和制度传递下去。

▼一张图读明白翟明磊老师直播精粹

<完>

来源:明白知识
编辑:格桑花开

——转自罗规学堂3(2018-12-19)

中国人权双周刊》第255期,2019年2月15日—2019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