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茉莉花微笑」衝擊中國——當局重手彈壓

2011年07月18日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街頭小販遭到執法人員粗暴對待,激起公民非暴力抗爭,並由此演化成一場「茉莉花革命」。這場「茉莉花革命」,不僅在突尼斯、埃及和平改變了政權,而且還擴大到約旦王國、阿拉伯世界最貧窮的也門、突尼斯的近鄰阿爾及利亞、一黨獨大的敘利亞、海灣國家阿曼,並遠至西北非的毛裡塔尼亞。雖然這些國家在意識形態上不盡相同,經濟發展的程度亦有差異,但都有促使民眾走上街頭抗議的共同點,即專制與腐敗。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在當今普世價值驅動的全球民主化進程中,哪裡有專制與腐敗,哪裡就必然會有公民抗爭浪潮隨影相伴。

然而,利比亞負隅頑抗的獨裁者卡扎菲,竟對公民非暴力抗爭大開殺戒,引發全國性的流血反抗。卡扎菲以當年北京用坦克鎮壓天安門運動為自己辯護,不僅讓世界輿論為之嘩然,也讓中共當局極為尷尬。與此同時,這場來自中東的「茉莉花革命」浪潮也在衝擊中國,致使北京正在召開的全國人大、政協「兩會」談「花」色變。

老鼠戲貓般的「茉莉花微笑」


北京王府井大街——中國第一次「茉莉花革命」集會地點之一。2011年2月20日。儘管當局部署了大量穿制服或便衣的警察嚴加戒備,人們還是出來「散步、圍觀」。照片來源:匿名

在2月20日、2月27日、3月6日之前互聯網上出現號召大家在這些日子舉行中國的「茉莉花微笑」散步活動後,北京、上海等地的「茉莉花微笑」以散步的形式小規模進行,沒有標語,沒有口號,沒有組織者。當局為了對付「茉莉花微笑」散步,不僅調動大批警察加強保安,還調動大批市民上街「維穩」。

3月2日,中共在各大媒體網絡上發表了新聞通稿,1高調宣佈北京將通過手機數據掌握市民出行動態,「維穩」範圍也已擴大至街道、學校。據網絡消息稱:西安石油大學曾把五個校門全部封閉,引起學生普遍不滿,封校令至當晚6時解除;3月3日,有學生在上海理工大學散發傳單,倡議學生都參加3月6日的散步;3月5日,網上出現呼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學生週日中午到中關村的海龍大廈前集會的號召,週日那天(6日)官方調動大批警察到中關村嚴陣以待,直升機盤旋,周圍地區加強警戒,地鐵站臨時關閉,中關村一片緊張氣氛。

本文認為,這三次「茉莉花微笑」不過是發起者玩的「鼠戲貓」的遊戲而已。但是,當局則高度緊張,如此興師動眾,警察和便衣遠遠超過了行動參加者。一位網友調侃道:「現在看來,這次國內所謂的『鮮花革命』是一場由網民倡導,由黨中央響應和領導,由各級維穩部門傾力參與,由民主人士全力配合,由人民群眾圍觀鑑賞的後現代民主主義革命。」

北京神經痙攣,頻頻預警

面對中國的「茉莉花微笑」,全國政協常委( 前宗教局局長)葉小文本月4日在政協分組討論期間談到維穩時說,號召「茉莉花革命」示威的網絡呼籲如同反覆喊「狼來了」 。 2北京市新聞辦主任王惠6日也說,有人企圖把中東和北非一些國家的亂局引向中國,搞所謂的「街頭政治」,不可能成功。3

然而,中國當政者面對如此「不可能成功」的三次散步微笑,還是神經痙攣,頻頻預警。 據網絡消息,中宣部最新禁令要求不得報導有關中東「茉莉花革命」及所有敏感問題,甚至連對給解放軍加薪也不能炒作。同時,中國當局已正式禁止境外媒體記者在北京王府井大街進行採訪。在「茉莉花」二次微笑時,北京就有16名以上境外記者遭到便衣警察或者身穿警服警察的肢體騷擾,其中一名美國記者在被打後入院治療。為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與駐華外國記者在例行記者會上吵架近1個半小時,丟盡了國臉。


北京王府井大街——中國第一次「茉莉花革命」集會地點之一。2011年2月20日。儘管當局部署了大量穿制服或便衣的警察嚴加戒備,人們還是出來「散步、圍觀」。照片來源:匿名

中國「兩會」開幕後,當局更是開始借助黨的喉舌發動輿論預警與圍剿。2011年3月5日,《北京日報》特別刊文《自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4
文章稱「值得注意的是,境內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企圖把亂局引向中國。他們通過互聯網煽動非法聚集,妄圖製造事端,挑起『街頭政治』。他們打著民主的旗號,實際卻幹著擾亂人心、破壞社會秩序的勾當,決不讓他們的企圖得逞。」3月6日,《解放日報》發表署名文章《穩定是人心所向》,文章稱:「那些別有用心,唯恐中國不亂的人,只能空鬧一場。」 53月8日,《環球時報》刊文《為什麼中國不會發生社會動盪》,該文借新加坡華人之口稱,「中國不會步阿拉伯世界的後塵」。這些文章不僅在反向預警,而且火藥味十足地把矛頭對準了所謂「境內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

眾所周知,每當中國發生群體性公共事件時,黨控制的媒體都會統一說辭,將其駁斥為「不明真相的群眾被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云云,這已成為中國官方抹黑民間維權的一貫思維定式。

加強社會管理,提高敵對意識

中國發生三次「鼠戲貓」的「茉莉花微笑」後,官方不僅發起了輿論攻擊,更開始了高強度警力打壓。從目前已曝光的各地情況看,只要在QQ群裡談論、傳播有關茉莉花集會的消息,輕者被帶走調查或談話,重者則被關押、限制人身自由,其人數是近年之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被關押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各地人士有上百人之多。重慶科創職業學院(其前身為重慶信息工程專修學院)有兩名學生僅僅因為在網上轉發「茉莉花微笑」的信息,就被當地警方拘留。這也充分反映了中共面臨「十八大」權力重新洗牌時的焦慮心態。

2011年2月19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面對中東「茉莉花香」來襲,就在中央黨校舉行的省部級主要領導人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要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輿論控制。接著,2011年2月20日,中共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再次要求,加強社會管理,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努力使社會衝突與糾紛消失在萌芽狀態」 。6而最新一期《瞭望》雜誌,又就此專門刊發了對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陳冀平的專訪。這位維穩要員,一語道破了當權者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天機。陳冀平說:「從國際形勢來看,一些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分化的圖謀愈演愈烈,打著維權的旗號藉機插手人民內部矛盾,蓄意製造各種事端。」7 由此可見,在世界民主化一浪高過一浪的今天,中國當局是把推動世界民主化的所有力量,統統視為「敵對勢力」對待的。

借昂貴的「維穩」強化壓力空間

根據政府預算案披露,今年的公共安全開支(「維穩」開支) 為6,244億元,比國防預算的6,011億元還多,增幅為21.5%,亦比國防預算的12.7%增幅高得多。8 所謂「公共安全開支」,也即應對各種利益衝突和社會矛盾而強化政法機關、武警部隊職能費用,其中也包括用於街道和互聯網監控、建立收集上訪、維權人士、異見人士等特殊群體信息與數據庫建設等開支。

今年溫家寶向大會提交的《政府工作報告》與去年相比,政治改革的內容一筆帶過,但強調「加強完善社會管理」、維持社會穩定的內容卻成段表述。這與他去年在多個場合高調強調「政改」明顯不同 。這無疑也是這位行政首腦受到「茉莉花」驚擾後的退縮。在中共「十八大」進入倒計數之時,溫家寶也不得不向中南海堅持「兩個絕不」的主流妥協,只能把「維穩」當作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此強化社會壓力空間。

其實,這些年來,中國「維穩」開支不斷攀升,但社會矛盾卻越加激化,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然而,中共「加工敵人」的執政意識卻從不反思,絲毫也沒有學會包容和尊重反對派的現代文明管理方式,這便決定了今後之中國,民眾的權利抗爭必將如影隨形,愈演愈烈。


北京王府井大街——中國第一次「茉莉花革命」集會地點之一。2011年2月20日。儘管當局部署了大量穿制服或便衣的警察嚴加戒備,人們還是出來「散步、圍觀」。照片來源:匿名

中國能否「笑」出「茉莉花芳香」

中國官民立場對抗、觀念衝突的集中表現,就在於對現實問題的認識。這些年來,官方一直在粉飾盛世太平,與民間感受形成鮮明的對立。官方一向強調,其一元化政治領導符合國情,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擁護,「不存在茉莉花運動社會基礎」。然而,眾所周知,即使文革時期國家面臨崩潰,官方輿論依然高調喧嚷「到處鶯歌燕舞」,其政治宣傳早就在民間被詬病,沒有幾個正常思維的人會當真。如今,民間社會都已從自己的切膚之痛中,親身經歷著社會貪污腐敗、兩極分化、公權欺壓的種種不公,所以才有民怨沸騰、群體事件不斷的現實。這便決定了民眾在政府信譽崩盤的前提下,已經開始毫不動搖地要爭取用「一人一票」的權利來重塑「公民同意」權力來源的正當性。

在世界民主化日益深入人心,「茉莉花微笑」波浪衝擊中國的今天,一種只能由一黨一派永遠壟斷權力,靠少數人密室交易管控社會的體制,其合法性無論如何都是無法自圓其說的,因此也必是不可持續的。這絕非官方一廂情願地能靠昂貴的「維穩」和高調宣傳所能改變的事實與邏輯。

眼下,中國的民怨沸騰之所以尚未「笑」出「茉莉花芳香」,正如當下國內股票市場指數一直在箱體內徘徊、震盪,而難有突破。這僅僅表示著民間尋求政治改革的「作多」熱情,尚未遇到偶發事件的刺激,以積聚起足夠的「資金」上攻壓力空間而已。中國能否通過「茉莉花微笑」笑出「茉莉花芳香」?事實勝於詭辯。其實在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時,早就預演過一次了。

因此,中國官方要擺脫「茉莉花微笑」之困,唯有一途——從根本上反思自己所崇尚的「北京政治模式」,大膽回應民間社會尋求權力來源正當性的「作多」熱情,不失時機地推進憲政改革。舍此別無他途!

編者註釋

1. 北京日報2011年3月2日刊登了從北京市科技委員會獲悉的消息,稱「本市將有望通過手機來鎖定不同區域市民的出行狀態,並發布實時動態信息以緩解交通擁堵,提高市民出行效率。」 http://www.beinet.net.cn/jjyw/juminshenghuo/201103/t765487.htm. ^

2. 見BBC中文網「蒙克:『茉莉花』給中國挑戰和機會」,2011年3月6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mobile/china/2011/03/110306_china_jasmine_analysis.shtml. ^

3. 見中國評論新聞網「北京官員:在北京搞『街頭政治』不可能成功」,2011年3月6日,http://gb.chinareviewnews.com/doc/1016/1/9/4/101619469.html?coluid=93&kindid=6810&docid=101619469. ^

4. 任思文,北京日報,「自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2011年3月5日,http://bjrb.bjd.com.cn/html/2011-03/05/content_375602.htm. ^

5. 傅晶傑, 解放日報, 「穩定是人心所向」, 2011年3月6日, http://jfdaily.eastday.com/j/20110306/u1a862090.html. ^

6. 新華社,「周永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2011年2月20日,http://www.gov.cn/ldhd/2011-02/20/content_1806841.htm. ^

7. 瞭望觀察網,《瞭望》專訪陳冀平:「2011年社會和諧穩定新部署」,2011年2月21日,http://www.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18872. ^

8. 徐凱、陳曉舒、李微敖,「公共安全賬單」,2011年第11期《財經》雜誌: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1-05-08/110712639.html. ^